产品资料 产品资料

产品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资料 返回首页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2020-12-17 浏览:8215次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上的应用

小麦是全世界种植面积较多的谷类作物,占谷类作物总面积的32.4%。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倒伏威胁、冬前旺长和越冬不安全、逆境(倒春寒、干热风等)危害、分蘖成穗率低、杂种优势利用难、穗发芽和贮存损失严重等问题。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上述问题。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种子处理上的应用技术

冬小麦种植后越冬前若气温较高,或暖冬年份,易造成小麦冬前或早春旺长,分蘖节离开地面一遇到寒流极易造成冻害,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性气候变化,暖冬等异常气候给小麦安全越冬带来威胁。北方二熟冬麦区,晚播小麦弱苗促壮问题更为突出,如何使幼苗在冬前达到一定的生长量,使总茎数达到高产要求,并保证安全越冬,是种植制度改革后出现的又一新问题。应用多效唑、矮壮素、烯效唑、萘乙酸、吲哚乙酸等处理种子(拌种或浸种)的化控技术在冬小麦上都有控旺促壮的作用。

矮壮素:

使用0.3%~0.5%的矮壮素药剂浸泡小麦种子6~8h,捞出晾干后播种,能提高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及干物质的累积,也能增强小麦抗旱能力,提高产量。

烯效唑:

利用小麦籽粒冠毛对药粉有较好的黏附作用,直接将药剂干粉与小麦种子按照相应浓度在塑料袋中混合拌匀而成。干拌种既符合农民播种小麦的习惯,又可减少操作环节,降低用药量,减轻污染,土壤和籽粒中无烯效唑残留,节水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农民易于接受。

使用20~60mg/kg的烯效唑对小麦干拌种处理。对烯效唑干拌种处理的小麦种子镜检后发现烯效唑干粉主要吸附在冠毛上,洗脱测定烯效唑含量证明小麦种子上烯效唑的吸附量是均匀的。

烯效唑干拌种处理后小麦发芽一致,植株矮键,叶片宽短厚;有利于麦苗分蘖的早生快发;有利于根系的形成,根数增多,根干重增加,根系活力增强,对培育冬前壮苗、提高麦苗适应不良环境有益。另外还使有效穗和穗粒数增加,产效果显著。

萘乙酸:

使用160mg/L的萘乙酸溶液浸种24h,播种前用清水洗1遍后播种,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并引起增产和早熟。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调控小麦生长、培育壮苗上的应用技术

1.防止倒伏

小麦倒伏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小麦主产国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小麦倒伏现象,造成大幅度减产(20%~50%)。倒伏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品质,同时还增加收获难度。从发生倒伏的部位可将小麦倒伏分为根倒和茎倒两类。根倒是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根量小、根系分布浅)造成的,茎倒主要与植株高度和基部节间的长度、茎壁厚度、柔韧性等有关。生产中的倒伏大部分属于茎倒伏。

解决小麦倒伏问题,通过育种手段,需要花费多年精力;栽培措施除采取蹲苗等原始措施外,尚没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采用化学调控的技术措施将能弥补传统栽培措施上的不足,起到明显的控制旺长,防止倒伏的效果。

矮壮素:

英国报道应用植物生长延缓剂壮素可以抑制小麦茎伸长,有效防止小麦倒伏,开创了大田作物成功应用化控技术的先例。该技术随后在欧洲、美国等地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也在应用。

喷施矮壮素适宜的时期是在分蘖末至拔节初期,第1节间长约0.1cm时。如果两次喷用,在基部第2节间伸长0.1cm时再喷施一次,两次相隔时间约10天,施用浓度以有效成分1250~2500mg/L为宜,植株过旺时取高限,偏旺时取下限。每亩每次喷药液量50~75kg,要求喷雾均匀,否则会使植株高矮不齐,成熟早晚不一致,并要避免烈日中午喷药,以防烧叶。对总茎数不足,苗情较弱的麦田,不宜喷洒矮壮素,而对点片旺苗,可局部喷洒。

小麦不同生育期应用矮壮素均可降低株高,但抑制节间伸长的部位不同。其中分蘖末拔节初期处理,能有效抑制基部1~3节间伸长,有利于防止倒伏。同时处理的小麦节间短、茎秆粗、叶色深、叶片宽厚,矮壮但不影响穗的正常发育,可增产17%。在拔节期以后处理,虽可抑制节间伸长,但影响穗的发育,易造成减产。

烯效唑:

在拔节初期叶面喷施40~50mg/L烯效唑溶液,抗倒伏效果较好,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注意严格掌握用药时期和剂量。

2.促进分蘖,调整株型

小麦分蘖多少与成穗率高低是小麦高产的重要因子,栽培上不少措施是以促蘖及成穗为目标的。小麦的分蘖成穗率一般只有30%~50%,常规栽培措施很难有效发挥作用。采用化学调控对小麦分蘖成穗进行合理的促控,可为小麦生育中后期的穗、粒、重协调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群体结构条件。

多效唑:

在小麦拔节期叶面喷施100~150mg/L的多效唑溶液;或在麦苗1叶1心期,每亩使用100~150mg/L多效唑溶液,使用药液量75kg左右进行叶面喷洒,喷后灌水一次。可以提高小麦的分蘖成穗数。

赤霉素:

在小麦返青早期,喷施10~20m/L的赤霉素溶液。有促进前期分蘖生长和提前起身,抑制后期分蘖的双重作用,其效果可维持一个多月,直到拔节后才消失。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提高小麦抗逆性上的应用技术

冬小麦抗性包括对环境逆境(如干旱、干热风等)和生物逆境(如病害等)的抵抗能力。多效唑可提高小麦的抗性,处理后植株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片素质得到改善,对不良环境逆境和生物逆境的免疫能力大大提高。

干热风:

干热风是小麦生育后期的主要灾害,尤其是在北方冬麦区,每年为害面积达74%,一般年份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以上。大于30℃的高温条件是诱发干热风的主要因素,因此干热风实质上主要是高温胁迫。受干热风危害的小麦,植株体内水分散失加快,正常的生理代谢进程被破坏,导致植株死亡,或叶片、籽粒含水量下降,同时,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因灌浆时间缩短,干物质积累提早结束,千粒重下降,致使产量锐减。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御小麦干热风,是保证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方面。

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能增加植株的根量,促进根系下扎,茎粗壮、叶片素质得到改善,可以显著提高小麦植株抵抗拔节后干的能力,有效减缓穗粒数和粒重的下降,增产效果明显。

干旱:

已有研究证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可处理增加植株的根量,促进根系下扎,显著提高小麦植株抵抗拔节后干旱的能力,有效减缓穗粒数和粒重的下降,增产效果明显。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上的其他应用技术

小麦杂交优势利用一直未能普遍推广,主要原因是没有好的不育系,三系难以配套。用化学杀雄方法可以突破技术,亲本来源丰富,选配自由;二系杂交的某些组合,杂种二代仍有利用价值;可以在推广良种的基础上争取更高的产量;制种程序简便。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是乙烯利,但存在难抽穗的副作用。

于小麦孕穗期,每亩叶面喷洒50kg浓度为4000~8000mg/L的乙烯利溶液。浓度越高作用越大,但产生植株变矮及抽穗不良等副作用也重。由于乙烯利抑制了茎的伸长,特别穗颈明显缩短,造成旗叶叶鞘“包穗”,影响制种产量。为此,可用20~40mg/L的赤霉素与乙烯利混喷,或喷乙烯利后再喷赤霉素,能有效地克服小麦“包穗”现象。

小麦使用乙烯利,能使大部分花粉败育,花粉皱缩、畸形,花粉粒没有或很少,无生活力,花丝变短,花药瘦小,不开裂,相对不育率达85%~100%。由于使用乙烯利进行杀雄可能引起叶片发黄、株高降低、抽穗困难小穗退化及青穗增多等问题,因而在使用时应认真做好试验。


本文章内容整理来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豫公网安备 41060202000022号

豫ICP备20003437号-2

手机网站扫一扫